原标题:宁夏简介:NO.34银川
银川
银川市,简称“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1] 。全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中心,以发展轻纺工业为主,机械、化工、建材工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是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水洞沟遗址繁衍生息,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
2016年12月,银川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7年,银川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寻废。”
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其间的秀美景色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如“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这些诗词中的银川,还没有明确的地名意义。
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如《惠农渠碑记》上有“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记载,碑文上的银川,已泛指银川平原引黄河灌区了。
清乾隆年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川城区)创立“银川书院”,又有汪绎辰纂修《银川小志》。“银川”一词的指代范围趋于具体、明确,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称。1944年,宁夏省城(今银川城区址)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地名一直沿用。
凤凰城名
相传古时候贺兰山飞来的一只凤凰,看到这里黄河横贯、麦浪翻滚,一片风光秀丽的江南景象。不忍离去,竟化身为一座美丽的城市——银川。东门外的高台寺是凤凰的头,凤凰头挨到黄河边;高台寺旁边有两眼井,是凤凰的眼睛;鼓楼是凤凰的心脏;西塔和北塔是凤凰的两只爪子;西马营湖泊相连,林茂草密,花团锦绣,那是凤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贺兰山麓。
建制沿革
3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使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据有宁夏平原河东地区,开始在此戍边,秦分天下为36郡,银川地区为北地郡所属。
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汗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时期,大夏国改建“丽子园”,为驻军、屯粮重镇。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
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兴庆区)。
宋为怀远镇,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大起宫室,修建都城,更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
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南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兴庆府(银川)为其首府,凉州府(武威)为辅郡,有“东都兴庆,西都凉州”之誉。
元置中兴路,后改为宁夏府路,宁夏之名肇始于此。
明设宁夏府,系“九边重镇”之一。
清沿明制仍为宁夏府治。
民国建元,因清代宁夏道与宁夏县名同,且宁夏为古朔方地,故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8县,仍属甘肃省。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宁夏城内。
1913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永宁县望洪堡、青铜峡市瞿靖堡、小坝镇。
1923年10月17日,以旧甘肃省朔方道属之8县及宁夏护军使辖之西套蒙古两旗属地合并建为宁夏省。
1929年1月1日宁夏省政府成立,省会驻宁夏城。
1941年4月析宁夏、宁朔两县部分辖地增设永宁县,县治驻杨和堡(今永宁杨和镇)。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县治自省城移驻谢保堡(今贺兰县习岗镇)。1944年1月将宁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银川,仍为宁夏省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为宁夏省会。
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专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行政区划
银川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银川市面积9555.38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驻金凤区北京中路166号。
地理环境
银川东与吴忠市盐池县接壤;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为邻;南与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相连;北接石嘴山市平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邻(以明长城为界)。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之间。[13] 2013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48.60平方公里。
市境地理坐标:北纬38°08′~38°53′,东经105°49′~106°35′。
地貌
银川市区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地貌类型多样,自西向东分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滩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之间,地面坡度为2‰左右,土层较厚。银川西部的贺兰山为石质中高山,呈北偏东走向。全长约150公里,宽20公里~30公里。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银川的天然屏障。贺兰山在银川市境内近70公里,面积5.88万公顷,山高坡陡,气势雄伟。
地质
银川位于中国东、西两大构造带的枢纽部位。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陷带的贺兰山台陷和银川地堑,为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间的山前拗陷区。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中国首批确定的38个抗震设防城市之一。银川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
银川地堑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铜峡,长约160公里,最宽为55公里。地堑东西两侧分别受黄河断裂和贺兰山东麓断裂控制,地堑内还有两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即芦花台断裂和银川—平罗断裂。这4条断裂共同控制着银川地堑的形成和发展。周边县市地堑内发生3级以上地震,对银川市区即有影响;地堑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对市区将会造成破坏。
银川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1143年曾发生过6级地震;1227年发生5.5级地震;1477年发生6.5级地震,烈度均为8度。特别是1739年发生的银川—平罗8级大地震,银川震区烈度为10度,使银川古城尽毁。这是银川平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性地震。
土壤
银川地区土壤类型分为9大类、28个亚类、48个土属及500多个土种或变种。贺兰山至西干渠之间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有湖土和盐土分布。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水文
银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黄河是银川的主要河流,流经银川80多公里,南北贯穿。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引黄干渠有唐徕、汉延、惠农、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数10亿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的灌排水体系,保证了1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
银川历史上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美称。全市有湿地面积3.97万公顷,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占湿地面积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湖泊20多处。较著名的有鸣翠湖、阅海、鹤泉湖、宝湖、西湖等。银川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物有19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有15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19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银川湿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气候
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
自然资源
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加之日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是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区。银川境内天然湖泊众多,自然水面数万公顷,水质良好,水域内水草茂盛,具备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越条件。
生物资源
贺兰山区有银川市天然林资源。总面积2.67万公顷,有天然次生林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林种主要有云杉、油松、山杨等乔木,还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獐子、马鹿、蓝马鸡、青羊、狐狸等32种。贺兰山东麓地区,其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甚至优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区之一。
矿产资源
银川地区矿产资源有煤炭、赤铁矿、熔剂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硅石、磷块岩、水泥石灰岩、辉绿岩等。贺兰石“石质莹润,用以制砚,呵气生水,易发墨而护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盛誉,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灵武矿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以及其具有的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质,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截至2013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08.2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其中回族人口50.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1%。城镇人口155.76万人,乡村人口52.51万人;男性106.11万人,女性102.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32‰,死亡率为3.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3‰。
银川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市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04472人,占75.48%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88616人,占24.52 %,其中回族人口为459647人,占23.0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65072人,增长44.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28569人,增长35.71%,其中回族人口增加118857人,增长34.88%。
交通运输
公路
公路有6条国道通往全国各地,境内有高速公路125公里,109国道、110国道、青银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
银川汽车南站位于兴庆区清和南街以西、胜利南街以东、六盘山路以南,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客运枢纽。
银川旅游汽车站(汽车北站)位于兴庆区清和北街以西。
银川汽车西站位于西夏区兴州北街以东。
铁路
铁道线路:包兰铁路、太中银铁路
火车站:银川火车站、银川西站、银川南站
航空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已开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及首府城市、香港、首尔、曼谷、台北等航线,可起降波音、空客等大中型客机。
市内交通
公交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公共汽车线路共有81条,公交标准运营车辆1942标台,市公交公司所属线路覆盖三区两县。
出租车
出租汽车运营车辆5364辆。
BRT
银川市规划了四条BRT线路,其中1号线于2012年4月28日开工,同年9月投入运行,运营车辆为18米长的大铰接公交车和12米长的大铰接公交车两种。2号线于2013年开工预计同年投入运营。
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5.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66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0.2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8.74亿元,增长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27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0:54.5:4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66.6%、31.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9%,衣着类价格上涨3.1%,食品类价格上涨2.8%,居住类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0%,新建住宅价格上涨3.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60亿元,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113.91亿元,增长8.3%,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4.2%。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377.72亿元,增长22.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3.84亿元,增长18.2%。事关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0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4.9%、教育支出增长7.4%。
第一产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63.44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2.21亿元,增长9.3%;畜牧业产值28.86亿元,增长13.0%;渔业产值6.33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8亿元,增长8.7%。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6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0万公顷,下降22.7%。蔬菜播种面积2.99万公顷,园林水果播种面积2.83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80.74万吨,下降5.3%;其中小麦产量8.28万吨,下降19.3%。蔬菜产量144.58万吨,增长1.2%;园林水果26.96万吨,增长6.8%。肉类产量5.31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产量1.7万吨,增长0.4%,牛肉产量1.51万吨,增长3.9%羊肉产量1.57万吨,增长5.6%。年末大牲畜存栏20.17万头,生猪存栏16.48万头,羊只存栏数67.24万只,家禽数261.56万只。禽蛋产量2.02万吨,增长30.3%;牛奶产量54.40万吨,增长30.6%;水产品产量6.40万吨,下降2.4%。
2014年农村用电量3.58亿千瓦小时,增长0.5%;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24.26万吨,下降6.7%。
第二产业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75.1亿元,增长7.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4.2亿元,增长18.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77.5亿元,增长8.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63.4亿元,增长3.9%;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18.7亿元,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8.6亿元,增长9.9%。
按行业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75.5亿元,增长5.7%;石油加工、炼焦业完成增加值98.2亿元,增长8.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80.9亿元,下降2.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增长53.3%;纺织业完成增加值26.1亿元,增长28.3%。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3.4亿元,增长19.0%。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752.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23.14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主营业务成本1351.7亿元,增长8.1%。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66.51亿元,下降15.8%;利润总额63.58亿元,下降28.6%。工业品出口交货值59.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16.95亿元,企业亏损面20.8%,应收账款净额183.85亿元,资产负债率65.09%。
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352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40.46亿元,增长17.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149.97亿元,增长12.2%;建筑装修装饰业实现产值9.39亿元,增长4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44.7万平方米,下降8.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09.6万平方米,下降1.6%。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66亿元,增长146.7%;实现税金总额13.71亿元,增长9.3%。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85.15亿元,增长22.0%;更新改造投资87.17亿元,增长22.7%;房地产开发投资388.90亿元,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371.92亿元,增长29.2%。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667.73亿元,增长30.1%;非国有经济投资725.03亿元,增长14.1%。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17.81亿元,比上年增长87.5%;第二产业投资481.66亿元,增长5.6%,其中工业投资479.96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投资893.29亿元,增长30.7%。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898.6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住宅开发投资239.01亿元,增长22.1%。全年购置土地面积160.98万平方米,下降8.0%。商品房施工面积4208.92万平方米,增长19.5%;商品房销售面积724.59万平方米,增长18.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14.01万平方米,增长13.1%;商品房待售面积525.37万平方米,增长2.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22.52亿元,增长8.5%,其中住宅销售额252.44亿元,增长2.8%。
第三产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4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9.48亿元,增长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99亿元,增长2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46.19亿元,增长9.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6.28亿元,增长15.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6.08亿元,增长2.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68亿元,增长15.0%;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85.83亿元,增长2.7%;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05.94亿元,增长6.3%;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74.5亿元,增长34.1%。其他各种经济实现零售额8.44亿元,增长89.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及烟酒类增长9.8%;汽车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均增长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金银珠宝类下降6.5%;石油及制品类下降7.5%;通讯器材类下降9.5%;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3.4%。
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13.66亿元,下降6.5%,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06.48亿元,下降6.8%。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7%。其中,出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55.2%;进口总额9亿美元,增长1.7倍。
全年签订利用外资项目14个;合同外资金额2.7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9%;实际利用外资0.66亿美元,下降48.9%。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3年末,全市有研究生培养单位3个,在学研究生3992人,增长6.5%。普通高等院校13所,在校生8.85万人。成人高校1所,在校生2.88万人,下降1.8%。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0所,在校生5.25万人,下降14.6%。普通高中23所,在校生5.36万人,增长4.7%。初中46所,在校生7.50万人,增长0.7%。小学205所,在校生15.19万人,增长2.8%。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363人。幼儿园212所,在园幼儿5.38万人,增长10.2%。
科技
银川市是科技人才比较集中的智力密集区,是发展本地区科技、经济的优势所在。银川市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380人,在西部地区(西南西北9省区)的城市中是最高的,比西安高2.8倍,比兰州高21%;每千人拥有自然科技人员21名,比全国平均拥有量多12人;工程师以上科技人员2993人,其拥有量居全国295个城市中的第52位,居同类81个城市中的第15位。
银川市立足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整合科技资源,积极主动与国家、自治区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对接,申报国家、自治区创新基金和中小型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2项,资金640万元;成功申报国家清洁汽车二期工程“干热条件下银川市代用燃料汽车规模化运行技术考核项目”资金100万元;兴庆区、灵武市、永宁县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示范县,争取项目资金575万元。
2011年,投入科技三项费用6 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2倍;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2项,增长23.6%。全年申请专利量637件。拥有宁夏名牌产品140种。
2013年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名单,银川市金凤区、永宁县、灵武市荣登榜单,其中,金凤区顺利实现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七连冠”。
卫生
银川市的医事活动始于何时尚不能确定,宁夏府城(今银川市)的医事活动的出现应不晚于宋代。明代宁夏镇城庆王府内,有“良医所”,置“印一颗,良医正、副各一员”。镇城中曾设有药局,址在“南薰门内,大街东宁夏在明代也出现了医人的著作,有张景皋《难经直解》、方口《疮疡论》等(已失传)。
1932年秋,比利时、德国的天主教神甫和修女将西方医学首次传人宁夏。其后宁夏本地华医张明哲、任子仪、马元义、王秀清等天主教徒和修女先后参医,逐步扩大医疗范围,设立简易病床,治疗危重病人。1935年,宁夏成立高级助产学校,由医师程士杰担任教务长,开始培养妇幼保健人员,从此,新法接生、产前检查和产后护理等妇幼保健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46年,德国外科医师胡爱理从北京来银川市教会医院行医,先后做了许多外科、妇产科、宫外孕等手术,曾剖腹切除12公斤重的大肿瘤,开创了大型手术的先例。
截至2013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933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92个。卫生机构床位1289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2210张。卫生技术人员1.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432人,注册护士738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技术人员341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824人;乡镇卫生院38个,床位数477张,卫生技术人员728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10人。全市已认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206个,定点零售药店501个。
体育
银川体育最早出民间。现代体育传入银川前,民间体育以武术为主,此外有举石锁、摔跤、耍水等民间体育游戏。
20年代初期,现代体育传入银川市,但体育流传面很窄,运动水平也很低。1929年8月,银川市召开了“宁夏省军民联欢游艺比武大会”,开创了银川现代体育竞赛的先例。1933年9月在宁夏府城举行第一届“西北运动会”,宁夏队参加比赛的人数最多,成绩优异。1936年、1941年、1944年,在宁夏府城先后举行全省运动会,项目多为田径、球类、体操等。此外,城区各中小学也举办过运动会或联校运动会,学校体育开展得较为广泛。[35] 建国后,中共宁夏省工委组织开展了庆祝1950年元旦篮球、排球比赛,参加比赛的共有33个队,其中有宁夏干校队等。
传媒
电视:宁夏广播电视总台、银川广播电视台。
报纸:《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都市生活报》《现代生活报》、《华兴时报》、《宁夏能源报》、《宁夏广播电视报》、《银川城市生活读本》、《新知讯报》。
广播:宁夏广播电视总台(现有交通广播,经济广播,都市广播,新闻广播4套频率)、银川广播电视台(现有新闻综合频率、音乐交通频率、都市经济频率和汽车生活频率4套广播频率)。
新闻网站:宁夏新闻网、宁夏网、银川新闻网、银川广播电视网、宁夏信息港。
杂志:《朔方》、《看天下》、《理财世界·馨家》。
历史文化
概况
截至2013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89.80万户。全年地方出版报纸19种、期刊37种、图书2739种。
方言
银川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区—兰银官话—银吴片。(兰银官话包括金城片,银吴片,河西片,北疆片)。
银川普通话的形成还与宁夏解放后的三次外来人口迁徙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一次人口迁徙1952~1954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一批移民来银,称为“北京移民”,他们带着不管是标准的北京普通话还是北京土话来到银川,与银川地方方言发生语言碰撞,今贺兰县金星农场就是当年北京移民兴建的,如今生活在那里的人还说着一口京味很浓的北京话。第二次的人口迁徙是在1956~1958年,国家为支持宁夏的经济建设,从外地调来了很多支宁干部,仅上海支宁的“文教大队”就来了三批,大约有一万人。同时,沿海许多大厂也迁到内地银川,如:银川橡胶厂、长城机床厂、长城铸造厂、银河仪表厂、西北轴承厂、银川起重机器厂等,此次迁徙有职工及家属达10万人之多,为银川最大的一次外来人口迁徙。
在1956年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中,浙江的一大批知识青年来到银川和永宁县插队落户,也把他们的乡音带到了银川,此为第三次外来人口大迁徙。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又有大批的外来人口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迁徙到银川。50多年来,银川经过几次外来人口大迁徙的融合、交流,使银川普通话逐步走向规范、标准。
饮食
银川的饮食以汉族和回族的饮食习惯为主。 汉族饮食以西北菜为主。
银川的回族饮食,兼具中原传统和穆斯林的双重风味,是回族和中华文明融合的结果,这里有着正宗的清真食品和清真菜肴,同时还许多独特回族风味小吃。
清真菜肴有清蒸羊羔肉、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等,也有非常地道的回族风味小吃,如羊杂碎、羊肉泡馍、清真奶油糕点、马三白水鸡等。
饮食物产丰富,除“宁夏五宝”之一的发菜以外,还有银川附近沙湖里出产的各种鱼类,有鲤、鲢、鳙、鲩、鲫鱼等,及北方非常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大鲵)、大鳖等,以此为基础的菜肴有糖醋黄河鲤鱼、中卫鸽子鱼、金钱发菜等。
宗教
银川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两晋时期传入银川,主要寺院有:海宝塔寺、承天寺、报恩寺、高台寺、戒坛寺、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伊斯兰教于元朝初年传入银川,主要清真寺有:纳家户清真寺、中大寺、西关清真寺、南关清真寺等。道教传入时间不详,但明清《宁夏方志》记载,当时宁夏府城(银川)道教盛行,主要道观有关王庙、岳王庙、三皇庙、城隍庙、清宁观、三清观等50处庙观。天主教于17世纪末传入银川,主要教堂有银川天主教堂、北关天主教堂等。基督教于元初传入银川。
银川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集地区,建有453座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清真寺。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奉行五项“功课”: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的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培养有宗教学识的人才。
曲艺
民国期间,京剧、话剧、歌剧在银川逐渐兴起。建国后,越剧和眉户剧也在银川城乡广为传唱。
文艺
银川市的民间文艺活动以社火为主。社火又叫红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集体游艺活动。每年腊月开始排练,春节期间上街串乡,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结束。
高跷:踩高跷表演者脚上绑三尺多高的柳木腿。建国前表演者多为男性,今则男女参半。一般每队30余人,多则60余人。
跑旱船:旱船有的随高跷表演,有的也可单独表演。船的数量可1只、2只、4只。船身用木条制成架子,饰以花朵和彩绸,上搭凉棚,下面用布围住,不使船姑娘的双脚外露,船姑娘腰系船体,1人扮作划船的老舶公。
浪头车:由3人表演 ,1人扮作老妇在车前拉绳 ,1人扮作老翁在后面推车 ,1 人则扮作少女“坐”在车中 (与旱船一样,少女腰系车身) 。
跑竹马:由民间艺人用竹片、彩纸、彩绸扎成马的形状,舞者腰围竹马道具,如骑在马上。
民俗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格律严格,歌词优美,曲调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5、6月间的“花儿会”。
口弦也叫“口扣”。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妇女爱弹口弦。当地流行的口弦有铁、竹两种。
地域文化
银川历史积淀丰厚,文化多元鲜明,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
银川精神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巍巍贺兰山岿然不动、滚滚黄河水奔流不息,是银川精神,更是银川人的精神。凸显出银川人意志坚定、求真尚义的精神品质。透射出银川人包容豁达、开放开明的精神气质。展示出新银川人开拓创新、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城市象征
市徽
标志由昂首展翅的凤凰、穿越银川平原的黄河构成了银川的视觉符号,概括凝练了银川精神。凤凰这个吉祥如意的形象给银川民众及外界已留下了难以改变的印象,因此标志主图案为凤凰,昂首向上的凤凰代表了银川人民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中凤凰展开的翅膀由银川的“川”变形而来;进取向上的躯干由黄河变形而来,黄河是银川平原的命脉,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黄河与银川有着深厚的渊源,故将黄河贯穿图案上下。
市树:沙枣树和国槐
沙枣树是银川的乡土树种,抗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强,最能代表银川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国槐是银川市城市绿化中的骨干树种之一,在城市广为栽植,1984年被市人大定为银川市的市树。
市花:玫瑰和马兰花
玫瑰已被沈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选为市花,但与其他城市种植的玫瑰有所不同的是,银川广泛种植的是苦水玫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能生长,最能体现银川的城市特色。
马兰花是幸福之花,生命顽强,它最能代表银川人勇敢、善良、坚毅、宽容的品质。
市鸟:喜鹊
喜鹊是吉祥的象征,形体比较美观,在银川市区内比较常见,做市鸟合适。2011年,银川市被授予“中华喜鹊之乡”称号。
旅游风景
银川自然景观有水洞沟旅游区、苏峪口森林公园、滚钟口风景区、金水旅游区、大小西湖、鸣翠湖、鹤泉湖等。人文历史景观有水洞沟、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三关口明长城、鼓楼、玉皇阁、海宝塔、承天寺塔、南关清真大寺、纳家户清真寺、马鞍山甘露寺、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中华回乡文化园等。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3家,其中出境组团社16家,国内社67家。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酒店4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3家。
2016年,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2150万人次,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1%;进出境人数达到20.7万人次,首次突破20万人次,同比增长97%;旅游总收入210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0.2%。
水洞沟
水洞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
水洞沟是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
西夏城旧称“横城堡”,位于黄河东岸的灵武市,银川黄河大桥附近,明清河东八景之一“横城古渡”的旧址。
贺兰山岩画位于西夏区贺兰山东麓贺兰口内,距银川市区60公里。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夏区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海宝塔俗称北塔,位于兴庆区北部海宝塔寺内。是一座方形9层11级楼阁式砖塔,通高53.9米。明清时代列为宁夏八景之一,称为“古塔凌霄”。
鼓楼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楼阁、角坊组成,位于兴庆区解放东街和鼓楼南、北街的十字路口。
玉皇阁通高22米,占地约1040平方米。在一座长36米、宽28米、高8米的台座下,正中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门洞。西北侧外部有石条台阶可登上台座。
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兴庆区玉皇阁南街,银川穆斯林群众于1981年募资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
承天寺塔是银川古城西南部一座著名的寺院承天寺中间一座耸立云端的古塔,人称“西塔”。
水洞沟遗址位于灵武市境内,银青高速北侧。
大型实景演出《北疆天歌》
演出地点:宁夏银川水洞沟景区内每天下午4点准时开演,《北疆天歌》是大型实景马战史诗剧,该剧以12-13世纪为历史背景;以
中国军事遗址:长城、大峡谷、藏兵洞、红山堡这个堪称天险的军事屏障为实景;以来自蒙古国的专业骑队演员以及精挑细选100多匹骏马、骆驼、牦牛和数辆仿真战车为演出阵容;以战争与和平、民族兴衰为主线,演绎了发生在长城内古丝路驿站也是古边塞战场——水洞沟地区的一次货物运输和中途遭受抢劫,最后被骑兵营救的故事;同时再现了长城外成吉思汗成长过程以及和好友札木合之间感人肺腑的家国情仇并最终统一蒙古成为草原大汗的曲折故事。它是由我国著名导演历时2年打造的一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特产
宁夏五宝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宁夏银川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农副畜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被誉为“红、黄、蓝、白、黑”宁夏“五宝”的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
“红宝”枸杞:木本植物,浆里呈鲜红色,形似纺锤,更似红玛瑙坠是宁夏的传统名牌出口商品。
“黄宝“甘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宁夏甘草以骨重粉足、条干顺直、口面新鲜、加工精细著称。出口叫“西正甘草”或“西正草”。
“蓝宝”贺兰石:产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贺兰山悬崖上,石料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宜。用它刻制的贺兰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等优点。
“白宝”滩羊皮:宁夏滩羊属羊尾脂、粗毛型。
“黑宝”发菜:在植物分类学中,属兰藻门,含珠藻的一种。生长在荒漠、半荒漠地区,逢雨萌发,深秋早春时节采收。
著名人物
古代人物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
胡汝砺,宁夏名儒学人“四胡”之一,明代大臣,曾任京兆尹,兵部尚书
罗凤翔,字高输,明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蒲州镇)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巡抚宁夏。
杨守礼,字秉节。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后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王崇古,字学甫,别号鉴川,明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蒲州)人。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进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
赵良栋,字擎宇,生于明熹宗元年,清代云贵总督。
吴进义,清朝将领。字子恒,甘肃宁夏府宁朔县(今宁夏青铜峡)人。
近现代人物
马福祥,清末民初将领,曾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国民政府委员、安徽省主席
马鸿宾,字子寅,甘肃省临夏县韩家集人,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副省长等职
戒成法师,法名广悟,俗名李来鹏,为宁夏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鸿逵,西北军阀“ 四马”之一,中华民国时期西北军阀,任宁夏省主席长达十七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被人称为宁夏的“ 土皇帝”。
吴善璋,知名书法家。
城市荣誉
2006年,被国家水利部认定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2007年,被国家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2008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2008年,被国家认定为"双拥模范城市"。
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先进城市"。
2008年,被国资委命名为"中国宜居城市"。
2008年,被国家旅游复核通过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8年,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协会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200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市”。
2009年,被中国城市国际协会授予“中国宜居城市”。
2009年,银川市被中国休闲发展论坛授予“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2009年,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2009年,被中国节庆高峰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节庆活动2008年度中国十佳节庆城市”。
2009年,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表彰活动优秀城市”。
2009年,获“2009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奖”。
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2010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
2010年,被评为“生活品质最满意城市”。
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2010年,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1年,被评为"2010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
2011年,被评为“2011中国最佳投资服务城市”。
2011年,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2011年,荣获“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
2011年,荣获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2012年,获得”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
2012年,获得“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3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2017年,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