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浸润在油脂和碳水中的旧日之城。
三月,在阿勒泰结束了又一个雪季后回到这里,初春的乌市见不到积雪和宁静荒原,却有现代文明的曙光。于是敞开肚皮,少有地作为游客在这里待了一些日子。


油脂与碳水
游客在乌市主要的活动范围,基本在南部的天山区、东北部的水磨沟区和西部的沙依巴克区。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就在沙区,特地提前一天预约,又因有省外旅居史而被拒之门外,于是散步去南昌路吃抓饭。

吾斯满珍珠抓饭王
可太喜欢抓饭了!本地产的黄萝卜,羊油渗入粒粒分明的米,特别是每天卖完收摊的一大锅现做,都是疆外难以复刻的美味。从十几元的素抓饭到三四十的加碎肉、加羊腿羊排的豪华版,丰俭由人。

南昌路地处数座高校包围的中心,美食的数量质量可以想象。拥有乌市炒米粉「四大名店」(啊臻、卓记、米兜兜、辣风芹——作者自封)之一的米兜兜的总店。前几年风头很大的味燃香也在附近,只是没人排队,热闹不再。


四大名店没尝到,吃了儿童医院后门的嘉新米粉。除了传统鸡肉牛肉,鱿鱼年糕鱼排到豪华全家福无所不加。等出餐的时候店家还在不停地跳外卖订单,难怪慢到要拍桌子。
扎实略硬的粉带来清晰的咀嚼感。不是稀拉拉的汤汁,而是浓厚粘稠挂在粉间的辣酱,有浓烈香料的药膳味——新疆炒米粉是有派系的,这家就是酱香派。

另一家大十字的玲玲米粉是传统炒法。在酒店叫的外卖,加了酸豆角和炸黄豆的肉臊子拌米粉。口感略软,辣味温和,停嘴才感到唇角在微微灼烧。好吃到想把舌头都吞掉。


我们住在水磨沟区和天山区的交界处,地铁站北门一带。周边繁华,去四面八方都方便。很有代表性的体面餐厅丝路有约和巴巴汗也在步行范围内。
溜达到一家富拉面肺子专门店,米肠、面肺加肺片一碗拌出来。面肺子即灌到羊肺里煮熟切块的面浆,因为工序十分复杂且需要肺非常新鲜,所以外地基本吃不到,成为无数新疆人的乡愁。但状似肥肉的口感加上肺的气味我实在吃不惯 ……勉强干掉半碗,就算体验了一把。


因为有医院和学校,北门附近好吃的也是非常多:椒麻鸡、汤饭、炒菜……老字号苏氏牛肉面每次路过都很热闹。也能吃到汉餐,有一天晚上吃了酱牛骨,小菜是菠菜面筋。

豆豆麻辣牛骨
去便利店小超市买酸奶也方便。新疆的乳制品优秀到可以无脑全薅进购物车,各种口味都想尝尝(超爱燕麦果粒),待久一些可以再拼好几个九宫格。
天润、花园、麦趣尔……配料最干净的是西域春(连明胶都没加)。本地连锁正飞鲜奶的现酿和小盒装也很棒,浓郁醇厚像在吃冰淇淋!

还慕名跑了趟八楼。始建于1959年的昆仑宾馆,当时是乌市最高、最气派也是最神秘的楼房。因为建了八层,连带整个地标被叫做八楼。
刀郎唱的「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当2002年第一场雪飘满大街小巷时,一定很多人疑惑过车子怎么能开那么高 。楼下的八楼猪蹄,软糯酱香也是一代人的回忆。



著名的血站大盘鸡距八楼不远,没去成,放一个在阿勒泰吃的
▲ 著名的血站大盘鸡距八楼不远,没去成,放一个在阿勒泰吃的
收藏着乌市记忆的地标,其一是八楼,其二是金色屋顶的新疆人民剧场。1957年开幕的老剧场见证了很多旧日岁月,在大巴扎还看到过70年代的老照片。它所在的地方在北门以南,名叫南门。
汗腾格里清真寺与人民剧院隔着地铁站大工地面对面相望。江湖传说的米吉提烤包子就藏在寺旁的一条巷子里。

午前去的骨头汤还没做好,烤包子点上,咬下去脆壳裂开的声音像在吃酥饼。肉馅嚼劲十足一吃就很新鲜,虽有明显的羊肉的膻,口感倒是清爽的,再咬两口,羊油顺着手掌流到了袖子上。


每个社区都至少有个卖馕的店,按下快门瞬间正好店主走出来
再往南,街景和路人都明显换了风格。天山区人民路和二道桥之间的巷子里盛产烤肉。不少要本地维族人带才找得到。比较出名的是《人生一串》第二季出过镜的名店苏拉依曼烤羊肠。
半夜10点相当于内地的8点,店里人声鼎沸,说普通话的游客挨个辨认食材,也有戴花头巾的当地大姐,点一堆串,喝卡瓦斯。

在新疆,烤肉有腌制和原味(只放孜然、辣子和盐)两派。更多人喜欢吃肉的本味,甚至连辣子都不放,只用盐。腌过的肉口感会变得紧而干,不怕膻的话,原味确实更加鲜嫩多汁。
所有食材堆在冰柜里,原味和腌制各半。没有名字,服务员汉语不太好也问不过来,小肠、喉管、米肠还好,拿到奶脬(牛乳房)、生塞皮(塞了羊油的脾脏)就是猎奇的味觉考验了。


店家特色是混了苞谷面的羊肠,淀粉的糯盖掉了油脂的肥,倒像主食。油包着碎内脏烤的假腰子,形似腰子却不是腰子。最惊艳的是油包肝。切成块的羊肝包在羊油里,几乎没有腌制,烤完端上来油已经黑糊糊缩成一团,口感却是酥的,一点也不腻,与肝脏的香简直绝配。配个烤馕,越嚼越香。
最后总归得点碗黄面压压肚子。每桌一壶滚烫的浓茶,好喝,解腻。

面碗的花纹很像艾德莱斯绸,即维族姑娘裙子上常见的放射状扎染图案
再往南,过了大巴扎,是乌市著名的觅食胜地领馆巷。浓厚杂居的社区气氛,留着一些能从头吃到尾的地道老店。




左:塔塔尔糕点店,右:巨大齁甜的传统维吾尔冰淇淋
著名「头牌」是本帮本色手搓拌面,黑乎乎的招牌看起来年代久远,烟熏火燎的维族小馆子气息。丫头子和大妈们坐在窗玻璃后不紧不慢地一根根搓面。菜单只有三样:拌面,肉串,烤包子。
20块钱的面铺了一层带骨肉,土豆酥软,羊肉鲜美,汁子一拌香得不得了。主要是面的口感极好,劲道得像炒米粉!不愧是手搓。


从菜单厚厚一本的大餐厅到国道旁边的无名小馆,一碗简单朴实的过油肉拌面是永恒的经典。在新疆吃的拌面也不少了,但那一碗的惊艳,能在美食如云的领馆巷做出名声,确实是有点东西在的。

韭菜鸡蛋拌面,黑蘑菇拌面
领馆巷出名的一个原因大概是特色美食的品种比较多,能一趟吃全(还有一个是听闻尚未从炭火「堕落」到电烤,待考证)。譬如艾提热古丽凉皮,馕坑肉、烤包子、点心冰淇淋也有,拐进去的巷子里有家迪丽拜尔面肺子羊蹄。拌面隔壁的白尔开特原味肉馕是排队大王,要趁刚出炉脆脆的时候吃。

往事并不如烟
走在乌市,有一种旧时光静止的体感,像穿越回2000年初。去过的所有小店都是面对面点餐,也能看到一些很有韵味的老楼。

譬如新疆民街,一幢很气派的民族风格建筑,但不知为何被遗弃了,商铺宴会厅大多贴着封条,只剩几家苟延残喘的玉器店,十分破败。


新疆国际大巴扎和街对面的二道桥大巴扎是乌市著名景点,热热闹闹,音乐建筑都很有特色。却不是购物的好地方,可能是太「游客」了,大同小异的内部商铺在疫情之下有些萧条。

葡萄干的爷爷/奶奶,葡萄干奶奶的奶奶

兵团的文创周边,买了一个「建设边疆」的徽章

有趣的帽子店
当地人逛的地方要新奇得多,在华凌市场看到一系列精美的手工羊毛地毯,佛器木雕,和金碧辉煌的民族礼品专卖店(禁止拍照)。珠帘后堆满的瓷器、水晶和玛瑙闪得刺眼,如同进了中亚某个国王的藏宝库。

这家地毯值得安利一下,货品目测是华凌市场最多最精致的,店家人好报价也公道,叫「联邦地毯」

一家卖桌旗纺织品的铺子
小西门批发市场的小吃店和各种露天摊位(譬如内衣、箱包和廉价牛仔裤)占满了街道。服装美甲大卖场足有五层,满眼QQ空间风格店名仿佛穿越回十几年前的中学时代。
年纪大些的少民还有扯布缝纫的习惯,白马布料商城各家堆着数十种纱巾和天鹅绒,好些用维语写着简介和价目(看不懂)。更高级的店挂满三面墙的艾德莱斯绸,五彩缤纷、又滑又沉。
实在是太有趣了。


卖丝袜和卖头巾的摊子

公交车每到一站,「如发现可疑物请尽快报告」之类的广播就播报一遍。没来新疆前,我也曾用道听途说的谈资调侃其为「全国最安全的地方」,来了以后,才隐约感到背后的代价。
听酒过三巡的雪友聊过一些往事。有人当时在外地上大学,看到电视里的景象止不住眼泪;经历过严格管控的压抑,也经历过商场一个风吹草动所有人都往外涌的恐慌。包括「那件事」在内的一系列历史,让乌鲁木齐的发展相较内地省会城市,滞后了几年甚至十几年。


用矿泉水瓶装的鲜榨石榴汁
新普和兰普很像(都是兰银官话),遇到的汉人司机一个比一个健谈:聊口里人的打拼史,聊王震将军,聊维、哈、回的美食与风俗差异……打到维族司机的车时,对方却一言不发,车里放着维语歌,有一种拘谨的沉默。
二道桥深夜路口喝麻了的男人们勾着肩膀,大声交谈,像刚参加完婚礼般把自己裹在皮夹克和西装里。

维族区金店特别密集

领馆巷,卖帽子的老爷车

小区小卖部,辣酱和乳制品
不久前,陈书记刚换成了出租车司机口中「抓安定到抓发展」「来搞经济」的马书记。几天里身份证随身揣却一次也没被查过,很多公共场合的铁栅栏和安检门也被拆除,无论治安还是防疫都明显放开很多。

两餐之间,我们在咖啡馆码字消食。有口皆碑的名店包括青年路的萃馆和人民路的BAD BAD。前者偏商务,后者偏社区,绿植花砖很是安逸。店主是两个维族小伙,来来去去能看到不少两族的年轻人。
当吃到美味的抓饭和烤肉,或是在同一屋檐下喝咖啡时,都感到乌鲁木齐的爱意。愿阴霾一去不返,永享和平与自由。


BAD BAD

关注我:鱼丸 - 知乎
公众号「那要牛肚粗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