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新闻资讯 4个月前
1.1K 0 0

  夕阳西下,阳光缀满哈尔滨市道里区红专街25-1号戈雅咖啡外墙,考究的铁艺拉花,外延圆滑的台阶,还有那起起伏伏的斑驳外墙,目光所到之处,恍惚间,穿越几十载光阴。哈市17岁的高中生于恩钧,此刻正坐在咖啡馆内,黑框眼镜挂在敦厚的鼻梁上,坐在天蓝色的皮质沙发上的他,双手快速敲击手机键盘,以记录脑中不断迸发的小说情节。

  从初中开始,于恩钧总有些异于同龄人的“叛逆”,他不关心娱乐事件,也不关心网红游戏有人闯到了最新关卡,他关心的是,圣·索菲亚教堂是哪一年展露真容,松浦洋行的建筑有着哪些建筑巧思,甚至期盼什么时候能有幸扛一块面包石回家,抚摸之余,能读出什么历史密码。因此,他拍短片、写小说,只为记录冰城印记。

  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挂满故事的丁香树

  10平方米左右的小卧室,满满当当地铺满了于恩钧的“宝贝”,有二战时期战地记者使用过的相机,有整点回荡钟声的木质座钟,还有不知哪个年代的手写信。17岁的于恩钧坐在太师椅上,少年老成地介绍着他的珍藏,“这是我在旧货市场淘来的,当时我是用一张明信片和一位爷爷换的……”眼前这个17岁的高中生,身体里好像住进了一个年迈的灵魂,说起哈尔滨的旧事物他可以侃侃而谈,他以哈尔滨为背景创作的小说集,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凉感。

  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小学时,于恩钧可以算是偏科的孩子。“我不太喜欢语文,语文成绩是最差的。”但是他觉得好玩,便写了两本小说。从那时起,他对写作的喜爱已经开始展现。初中时,班主任提到:“人的高度取决于阅读,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走遍各地,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更多。”从那时起,于恩钧开始阅读,“我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书就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也是第一次在书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并开始尝试创作。”把鲁迅当做偶像的于恩钧,在创作时,写过许多文学体裁,诗歌、散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一个炎热的午后,在红砖街往中央大街走的路上,因躲避四处停放的车辆,于恩钧走进了红砖街25号的院里。他抬头的瞬间,被眼前未被精心修葺的原始建筑外貌和百年老丁香树所吸引,那一天本来要去买冰棍的他,走进了咖啡馆,从此以后,这里成了于恩钧灵感的爆发地。在这里,他先后创作了《丁香树下》 《最后的黄昏》等十余篇以哈尔滨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并深深地爱上了家乡哈尔滨的老建筑。每个周末的空闲时间,于恩钧都穿梭在哈尔滨的街头,探寻隐藏在哈尔滨街道里的老建筑。“那些未被修葺过的老建筑,更有味道,看见它们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们的故事。”曾经,于恩钧为了寻找老师口中的一幢老公馆的遗迹,他从道外头道街一直走到道外十二道街。他用手机拍下110多张带铁门的老建筑照片,回家一一分析对比。正是出于对老建筑的这份热爱,于恩钧的创作里都有它们的影子。

  迸发于“烟火” 成熟于“寂静”

  2020年,于恩钧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本书是我自费印制的。”于恩钧告诉记者,从排版到出版,他都亲力亲为,“在这本小说里,有我第一篇以哈尔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老冰叉》。”于恩钧和记者介绍道,那本小说源于学校的一次征文比赛。“当时要求以冰雪节为主题写作,我之前一直写诗歌和散文比较多,那一次我突然想用其他形式,于是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写了这篇文章,反响特别好。”自此,于恩钧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小说包含的东西很多,可以在小说里写诗、写散文,也可以写对话。”

  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人间烟火》的成功、《老冰叉》的受欢迎,让于恩钧和读者进行了一个约定:“若有机会,我一定会为家乡哈尔滨写一本书。”之后,于恩钧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采风。“爱上家乡的美景后,我在想该如何让年轻人和外地游客更好地认识哈尔滨的建筑。我想把它们写进书里,用它们的故事来吸引人,我觉得会让人印象深刻。”于恩钧说。

  开始对哈尔滨的本土文化和各类建筑感兴趣后,于恩钧多次走访哈尔滨规划院、研究院,或是档案馆、个人博物馆等地,系统性地研究哈尔滨的历史。接着,他开始实地采风,大至人人皆知的中央大街,小至街道里的一个小胡同。脱落的墙皮、碎了一地的玻璃、潮湿的木香、漏雨的天花板……都是他创作的灵感。《寂静的钟声》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发表了。

  为了回馈读者,于恩钧把《寂静的钟声》放在戈雅咖啡馆和雪山书集,供人们免费阅读。有一天,书店店长笑着告诉他:一位老奶奶看了一下午《寂静的钟声》,临走的时候,感慨地提到,这位老先生写得太好了,真是老哈尔滨的味道!

  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酸菜缸里的面包石

  于恩钧的行为作风确实像他的文字,小小年纪的他喜爱逛古玩市场淘宝贝,喜欢修复旧物,还喜欢把文字拍成照片和视频。“曾经,我每天临睡前会把我的大褂和礼帽放在床上,想着穿越的时候会用得上。”这一刻的于恩钧才像一个高中生,轻松地自嘲着天马行空的幻想。而他之所以有这些想法,可能是和他屋里的老物件有关。

  一张不知哪个年代的毛笔字书信,一张过期的哈尔滨到宾西的火车票,一张老照片,一个老座钟,一块面包石……这一切都是于恩钧在旧货市场上淘来的。“我一开始去的时候,也被骗过,但是现在已经没人能骗得了我了。”几年淘货的经验,让于恩钧成为旧货市场上最年轻的行家。

  “这块面包石是我在道外一家烧烤店淘回来的。”于恩钧笑着和记者说,“我很喜欢面包石,但是一直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收。我逛道外的时候,偶然看见一家烧饼店的酸菜缸里,有一块面包石,用来压缸,于是我表达了自己想收藏这块面包石的想法。没想到,烧饼店的老板爽快地同意了。”

  对于未来,于恩钧说,他的目标是北京电影学院,他要把自己写的故事拍成短片,让更多的人发现哈尔滨的美。对于自己的喜好,于恩钧可以疯狂地连续拍摄110张照片,只为找寻一座有故事的老公馆;他可以沉稳地踏遍整个旧货市场,只为找到一张旧地契……

  “咣、咣、咣……”老座钟响起,于恩钧仿佛从他的世界抽身回到现实,喝了口咖啡,继续执笔写起来。

  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实习记者:王玉影;见习记者:刘维娜;记者:李丹;摄影:刘维娜 李丹

版权声明: 发表于 2022年11月29日 am12:12。
转载请注明:以哈尔滨为题材拍短片、写小说……17岁于恩钧花式对话冰城往事 | 24H导航网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