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茶手绘202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线上评选场景。
特约撰稿人 绿茶 文/图
十多年来,每年十一月都会参加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今年我主推的书是扬之水的《中国金银器》和赵士瑜的《猛将还乡》。
先说《中国金银器》。扬之水老师研究中国金银器已有近二十年,这套五卷本的《中国金银器》则是她对这一课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谓是一部“中国金银器通史”。在我看来,这套书有两方面重要的价值。
其一,是“定名”。中国历代留存下来的金银器太多了,不是每一款金银器都有固有的名字,“定名”,对于古代器物研究尤为重要。这二十年来,扬之水老师为很多古代器物“定名”,并且多被认可,进而成为展览或图录中的器物说明,这些“定名”也进入很多研究者的著作中。
别小看“定名”。《论语》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为古器物“定名”或找到它古有的名字,对于这些器物在当今的“身份认同”尤其关键。
其二,是“目睹”。书中收录的几千张器物图片,都是扬之水老师这么多年跑博物馆、展览馆、考古现场,目睹和拍摄的,几乎每一件器物都近距离观察和研究过,而不是看看图册、翻翻资料得来的。书后附录“图片来源总览”有一百多页,记录每一件器物的藏处,以及图片获取方式,主要是“自摄”。
所以,扬之水老师的金银器研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用脚、用眼、用心一点点积淀出来的,二十年来,她走遍中国大大小小博物馆和文物考古机构,先后七次去奈良观摩“正仓院展”,把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金银器,以她的方式打捞和呈现,让读者全景式地看到这些古物的前世今生。
接下来分享《猛将还乡》。这本书看书名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猛将”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这样的,在太湖东山那一片区域有几十个自然村,他们有一种民间信仰,叫“抬猛将”。
作者赵世瑜老师是北大历史系民俗学研究专家,他对这个猛将信仰做了全方位考证,参考了很多史料,其中有一个史料讲得最详细:一个清朝雍正年间的吴县读书人叫沈谦涵,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刘猛将考》,文章不长,大概也就1000来字,但对于刘猛将在民间的流行,有非常详细的考证。
在太湖东山,每一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猛将堂”,每年会举办“猛将出巡”活动,每个村子抬着自己的猛将,一个一个村走过来。类似的巡游活动我以前在泉州见过,他们的“妈祖巡香”就是这样有着深远传统的民间信仰活动。
因为我老家也是江南,浙江温州,老家也有一些很地方性的民间信仰,而以前我很少关注这些民俗对于小地方的意义。在北京生活久了,反而很牵挂家乡的一些变化,以及老家一些祠堂、宗庙、古桥的拆除信息,很为之惋惜。老家有很多搞地方文史的朋友也在呼吁,保护地方性的习俗和文化、历史。
所以,这本《猛将还乡》很有意义和价值,这种研究范式也是很多从事地方文史、民俗研究的人值得参考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