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时代“枫桥经验”如何落实?必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济南市钢城区创新开展“开门见干部”活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维护、权益保障通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取得了明显成效。
零距离接触,实现由“群众上行”到“干部下行”转变
坚持把接地气、贴民心作为“开门见干部”活动的切入点,下沉到社区(村)一线,面对面摸清群众诉求,实打实帮助解决问题。
一是“一张桌子”拉家常。实行干部包村联户制度,309名干部帮包全区252个社区(村),并由党员干部兼任社区(村)党组织副书记,信息全部上墙公开,每月不少于一次“下沉”到社区(村),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今年以来,包村干部累计入户5.8万户,协调解决问题900余件。
二是“一本日志”汇民意。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村干部注重开展经常性社情民意调查研究,建立“民情台账”,记好“民情日志”,形成“民情报告”,向基层党(工)委提交,跟踪参与问题化解。今年以来,累计收集意见建议436条,整改落实427条。
三是“一份清单”抓整改。包村干部实行“清单化”管理,对社区(村)内矛盾纠纷隐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社会治理短板弱项问题清单台账,指导所包社区(村)将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事,倒逼耕好工作“责任田”,把问题解决在一线。今年以来,新增摄像头350余个,动态新增摸排流动人口、特殊群体4700余人,整治治安乱点6个,消除矛盾隐患40余起。
零障碍沟通,实现由“现场答疑”到“视频约见”转变
坚持把听民声、解民困作为“开门见干部”活动的着力点,建成“平安钢城”视频直通中心,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见到想见的人、说出想说的话、办成想办的事”,打造服务群众新品牌。
一是“面对面”排忧解难。搭建视频直通服务平台,每周五抽调人员坐班,群众视频连线后,在家就可以与干部“面对面”接受咨询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实现了“民有所呼,必有响应”。今年以来,共开展视频连线25期,解答咨询160余次。
二是“会诊式”答疑释惑。设立视频直通平台微信公众号,公开服务平台电话,群众可通过公众号留言或电话预约,平台工作人员邀请相关政府部门、法律工作者或属事村居“两委”成员等参加现场视频连线,及时解答群众疑问。今年以来,成功化解50起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
三是“闭环化”反馈回复。建立民意征集、分析、流转、督办、反馈一体化运行机制,对群众咨询、投诉、求助等事项,实行派单处理、限期反馈。如,对咨询类项目,能现场答复的现场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责成相关部门安排专人24小时内与当事人见面答复。今年以来,共向群众反馈事项40余个,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零缺位服务,实现由“群众找我”向“我找群众”转变
坚持把办实事、办成事作为“开门见干部”活动的落脚点,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办好群众期盼的每一件事。
一是普法宣传入民心。包村干部通过典型案例、图片手册、法治宣传赶大集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法规,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引导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86次,覆盖群众3.7万人。在“城市更新”改造拆迁中,包村干部超前介入,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1.3万人次,会同街道、村居干部将30余起涉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困难救助解民忧。每名包村干部至少结对帮扶1户困难群众或1名贫困学生,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同时,包村干部组织开展帮扶救助、法律援助等服务800余次,及时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将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三是村居巡防保民安。包村干部以巡防巡查常态化为抓手,积极帮助健全村居巡逻队伍,推广技防设施入户,开展邻里守望和联村联防,有力维护了全区和谐稳定。今年以来,全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2.13%。(李春明)
编辑:赵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