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原标题: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他,立志在退休前把阜阳籍“学生”培养成才,让他们真正扎根阜阳,服务阜阳百姓;

他,睡在工地板床上才觉得踏实,和同事们一砖一瓦,建造了多项民生工程和标志性建筑;

他,因腰疼不得不站着工作,努力帮助公司成功引入华为、中金资本等机构的5亿元战略投资。

他们家都在合肥。为了援建阜合园区,他们离开家人,扎根阜阳。

“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才”

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麻醉科主任袁浩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首批参与安徽医大附属阜阳医院的援建专家,袁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多。

五年前,他在合肥的生活是“自在”的:大学毕业即进入安医一附院麻醉科工作,身边除了亲戚、同学之外,还有众多好友;每个周末,他会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肥西县官亭镇的农村老家,陪老母亲吃顿饭、聊聊天。

来到阜阳援建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了,有的朋友渐渐失去了联系,回乡探母的频率也延长至一个月一次,甚至更长。唯一不变的是每周辗转于合肥、阜阳两地。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和工作,我有两个月没能回家,那段时间真是难受。”以至于八十多岁的母亲都没忍住,几次劝他调回合肥工作。

“但是我不能回去呀!”袁浩说,麻醉科从初创时只他一人,到如今已发展至26人的团队,“这些孩子都是奔着我来的,我得对他们负责。”

原来,近几年入职麻醉科的年轻医生或是导师推荐,或是慕名而来。“他们大多都是阜阳本地人,也是我一个一个面试招进来的。我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才,他们才是未来真正扎根阜阳、服务阜阳百姓的人。”

为了照顾母亲的感受,他在老家装了一个监控。工作之余,他会抽空打开监控,看看母亲是否在家,陪她说说话。

“你就不该有媳妇”

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你就不该有媳妇!”每每回想起妻子说过的话,贾开强的心里会陡然一酸。

合肥的家里,妻子早已辞去了工作,全身心照顾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儿子。

贾开强是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的员工。2013年11月,孩子还不到一周岁时,他来到阜合园区,参与园区项目的建设。彼时,妻子不得不辞去工作,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山东老家生活。

“我每年有300多天都是在项目上度过的。”在阜合园区,贾开强从机电安装施工员干起,当过工长、副经理,一直干到现在的项目经理。一路走来,他参与建设了阜合园区多项民生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安医大附属阜阳医院一期、复旦科技园、江淮汽车(阜阳)有限公司、第四安置区、安医大阜阳临床医学院。眼下,安徽医大附属阜阳医院二期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九年来,贾开强参与并见证了阜合园区从一片荒芜中崛起,昔日的蓝图渐渐变成现实。“我对园区特别有感情,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亲手干出来的,特别有成就感。”

三年前,孩子到了读小学的年龄,妻子带着他们从老家回到合肥。每个月,贾开强有两天的假期,他会去合肥看看孩子。可是晚上的时候,他怎么也睡不踏实,心里总想着项目上的事情。

“现在安全生产压力很大,家里的软床真不如工地的硬板床舒服。”忙碌了一天之后,贾开强躺到板床上,跟往常一样与一双儿子视频,这是他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

“站着”拿下5亿元融资

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阜阳欣奕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奕华”)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财务总监时文志正站在齐胸高的笔记本电脑前工作。对他来说,身后的旋转座椅暂时成了摆设。

去年底,38岁的他被查出腰椎间盘突出,“坐一会儿就疼得要命”,以至于今年以来他大多时间是站着工作的。

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这种中老年才可能患上的病却找上了他,白发也悄悄爬满了他的双鬓和耳后。

“腰椎间盘突出是长时间坐的,白头发是2015年来到园区后长的。”但时文志并不在意这些。他在意的,是当初加入欣奕华的无悔和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欣奕华是国内光刻胶领域的龙头企业。2013年5月,欣奕华落户阜合园区。短短两年时间后,国内第一条产能1000吨的彩色光刻胶生产线迅速试产成功。经过几年的研发,欣奕华打破了彩色光刻胶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面对国际同行的打压,作为欣奕华财务总监,如何为公司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充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是时文志一直面临的头等大事。

“前些年,我们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然而,面对公司快速发展和巨额资金缺口,银行贷款很难“解渴”。

今年上半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欣奕华通过C轮融资,获得华为、中金资本、国开制造业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战略投资5亿元。

“下半年,我们的D轮融资6亿元也基本尘埃落定了!”作为两轮融资的主要参与者,时文志长舒一口气,语气坚定地说,“我们公司的下一个小目标是上市,现在各项工作都在准备中。”

“希望女儿取得好成绩”

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2016年10月,江淮汽车(阜阳)有限公司正式量产。而此前的半年,41岁的关晓波从合肥先一步来到这里,着手车间设备的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当初,调试车间面临人员不足、工艺不完善、设备不健全等一系列困难。”尤其是新员工技能部署的问题,让关晓波压力很大。为了让新员工尽快走上岗位,关晓波每天带领20多名新员工一个一个工位手把手教,一教就到晚上九、十点,在工位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半年后车辆顺利下线和及时转序打下坚实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江淮汽车(阜阳)有限公司已累计生产各类中重型卡车超10万辆。每一辆车在投放市场前,都经过了关晓波和他负责的调试车间团队的“验收”。

凭借对工艺精益求精,对工作兢兢业业,关晓波荣获2017年“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也是当年阜合园区唯一一位。

有得必有失。关晓波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陪伴女儿成长。“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阜阳工作,能陪她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曾有一段时间,关晓波回到合肥的家中,女儿见到他“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这样的画面让他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我们这一代人与年轻人可能不太一样,组织要求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扎根阜阳六年,工作一如既往。关晓波说,他希望正在读高三的女儿能取得好成绩。“也许孩子再大点了,就能理解我当初的选择。”

虽有愧疚,但深感自豪

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十年来,合肥派往阜合园区援建的企事业单位人员,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还有的永远离开了,比如曾担任阜合园区财政局副局长的黄维。

他是2011年合肥市首批派赴阜合园区的援建人员。在园区财政局工作的前几年,他牵头起草了阜合园区一系列财审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推动了阜合园区的财审体制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率先在合作共建园区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政管理体系,从财力上支持了园区的起步和快速发展。

被提拔为副局长后,他常常追根溯源,关注招标文件编制及招标过程的公开,深入工地查看项目进度。数据显示,几年来经他审核的100多亿元项目资金,未出现一笔差错和违规行为,参建项目资金近3亿元。

2020年,黄维因身体原因调回合肥,同年被确诊为胃癌。今年4月30日,因医治无效不幸离世,年仅43岁。

在妻子华秋娥的眼中,黄维的性格是比较“刚”的。“我一直想让儿子继承他这个性格,毕竟是男孩子嘛!”然而,自从丈夫援建阜合园区之后,一家人聚少离多,当年还在读幼儿园中班的儿子,转眼间变成了大小伙。为了弥补对家人亏欠,周末多陪陪他们,黄维常常在周一凌晨前往阜阳。离家前,他会把一周的食材洗好、切好,放到冰箱里。

“回望来路,从而立之年步入不惑之际,虽有对亲人与家庭的愧疚,但我深感自豪,不负韶华。”离开阜合园区前,黄维在《个人总结》里这样写道。

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在阜合园区,还有很多像袁浩、贾开强、时文志、关晓波、黄维这样的人。

一个人、两座城,是他们这些年的生活常态。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得与失,也看到了这群人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中安在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24H导航网 发表于 2022年12月2日 am2:12。
转载请注明:合肥和阜阳的双城记 | 24H导航网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